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legend id="afmgz"></legend>
      <sub id="afmgz"></sub>
        <ol id="afmgz"><abbr id="afmgz"></abbr></ol>
          1. <ol id="afmgz"></ol>

            辟汗草

            辟汗草
            (《植物名實(shí)圖考》)
            【異名】野苜蓿、品川茹、菔茹(《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鐵掃把(《四川中藥志》),散血草(《陜西植藥調(diào)查》),省頭草、野長生果、雞頭花草(《上海常用中草藥》),雞虱子草(《四川常用中草藥》),黃花草木犀(《吉林中草藥》),臭苜蓿、敗毒草(《陜西中草藥》),香馬料(《黑龍江省主要野生藥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藥新制劑》),真東剎里(朝名)。
            【來源】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草木犀(《釋草小記》)
            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3出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約5毫米,基部楔形,先端鈍,邊緣自基部以上有疏齒;總?cè)~軸長1~2厘米;托葉線形,長約5毫米??偁罨ㄐ蛞干蝽斏?,長而纖細(xì),具多數(shù)花;花小,長3~4毫米,具苞片與短梗:萼鐘狀,5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長橢圓形,長于翼瓣,翼瓣鈍形;雄蕊10,9枚聯(lián)合;雕蕊1。莢果倒卵形,下垂,具網(wǎng)紋,無毛。種子單一。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砂丘、山坡、草原、海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四川、云南、內(nèi)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根(臭苜蓿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印度草木犀(又名:蛇蛻草)和白香草木犀(又名:白花草木犀)在貴州、陜西等地亦作辟汗草使用。印度草木犀檀株高10~50厘米;葉在中部以上有細(xì)齒;花長2~3毫米。分布西南、華東等地。白香草木犀植株高1~4米;花冠白色。分布西北、東北和貴州等地。
            【采集】花期收割全草,陰干。
            【化學(xué)成分】草木犀含揮發(fā)油、香豆精,又含脂肪油3.5~6.3%,果膠7.1%,木質(zhì)素3.16%。干莖含油2~3%。
            印度草木犀干草含蛋白質(zhì)17.70%,乙醚抽提物2.63%,粗纖維34.14%,無N抽提物35.03%,碳水化物69.17%,鈣0.82%,磷0.29%,鎂0.38%,灰分10.50%。從鮮草中還分離出香豆精,β-谷甾醇,多種糖類如葡萄糖、果糖、山梨糖、棉子糖、纖維二糖等。
            白香草木犀含鄰羥基桂皮酸即苦馬酸,反式鄰羥基桂皮酸即鄰香豆酸,4-羥基桂皮酸即對香豆酸,傘形花內(nèi)酯,東莨菪素,草木犀甙即鄰香豆酸葡萄糖甙,苦馬酸葡萄糖甙,草木犀酸葡萄糖甙即鄰羥基氧化桂皮酸葡萄糖甙,以及甘氨酸、絲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谷氨酸、羥丁氨酸、天門冬氨酸和酪氨酸。腐敗植物含紫苜蓿酚。根、莖含對-香豆酸,鄰-香豆酸,綠原酸,咖啡酸。葉和嫩芽含草木犀酸即鄰羥基氫化桂皮酸,草木犀酸葡萄糖甙,鄰-香豆酸葡萄糖甙,草木犀甙,馬栗樹皮素。莖、葉還含C16到C30的酸與C20、C24、C28的醇所成的蠟。新鮮韻花含刺槐糖甙等黃酮甙。種子含草木犀甙與4種萜烯甙等。
            【藥理作用】草木犀有抗瘧作用
            能使雞瘧的紅細(xì)胞被原蟲侵染的數(shù)目減少,適當(dāng)用藥,血片檢查可以變成陰性,能破壞瘧原蟲的形態(tài)使之滅亡,但其破壞方式與常山、甜菜、奎寧等不同。印度草木犀食香豆精,小量毒性不大,大量可導(dǎo)致惡心、嘔吐、眩暈、心臟抑制及四肢發(fā)冷。馬、羊等牲畜食此草過多可發(fā)生麻痹。白香草木犀含紫苜蓿酚,故能延長血凝時(shí)間。葉、莖、根的提取物可抑制結(jié)核桿菌的生長。根含皂甙,有溶血作用(pH在5.6時(shí))。
            同屬植物黃香草木犀,又名:黃陵零香。有抗菌作用(幼蟲芽胞桿菌)。其中所含之黃酮類,對小鼠之毒性很低,大量能延長其凝血時(shí)間而不影響其出血及凝血酶元時(shí)間。能拮抗腎上膿素對離體兔耳血管之收縮。局部應(yīng)用,可抑制甲醛、丙二醇引起的兔背部皮膚的毛細(xì)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對組織胺及雞蛋白引起者,則效果不恒定。對大鼠后肢的甲醛性浮腫有抑制作用,對巴豆油性浮腫,需較大劑量方能抑制之;這些作用,與香豆精或橙皮甙有些相似。
            【性味】辛苦,涼。
            ①《四川中藥志》:"苦淡,涼,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辛,平。"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化濕,殺蟲。治暑熱胸悶,瘧疾,痢疾,淋病,皮膚瘡瘍。
            ①《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殺蟲,利小便。治皮膚瘡,風(fēng)丹,赤白痢,淋病。"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和中,健胃,化濕。治暑濕胸悶,口膩,口臭,頭脹。頭痛。"
            ③《陜西中草藥》:"清熱敢毒,止痢,截瘧,健胃,化濕。治痢疾,瘧疾,口臭,頭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燒煙熏。
            【選方】①治瘧疾:草木犀一兩。煎湯。在瘧發(fā)前一小時(shí)服用。(《吉林中草藥》)
            ②治疳瘡,坐板瘡,膿皰瘡:辟汗草、黃柏、白芷、雄黃、紅砒、冰片,艾絨等磨粉,卷成紙條,點(diǎn)燃熏。(《四川中藥志》)

            在線工具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