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legend id="afmgz"></legend>
      <sub id="afmgz"></sub>
        <ol id="afmgz"><abbr id="afmgz"></abbr></ol>
          1. <ol id="afmgz"></ol>

            黃荊葉

            黃荊葉
            (《綱目拾遺》)
            【異名】蚊枝葉(《生草藥性備要》),白背葉(《嶺南采藥錄》),姜荊葉(《湖南藥物志》),埔姜葉(《廣東中藥》),姜子葉(《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黃荊子"條。
            【采集】夏初未開花時(shí)采集凈葉,堆疊踏實(shí),使其發(fā)汗,倒出曬至半干,再堆疊踏實(shí),待綠色變黑潤(rùn),再曬至足干。
            【藥材】干燥葉片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被短毛;為掌狀復(fù)葉,小葉5枚,間或3枚,長(zhǎng)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長(zhǎng)尖,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葉脆易碎,有香氣。
            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同屬植物灰毛牡荊的葉在西藏地區(qū)與本品同等入藥。
            【化學(xué)成分】含紫花牡荊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對(duì)羥基苯甲酸、5-羥基異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還含牡荊定堿及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對(duì)大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草木便方》:"寒。"
            ②《嶺南采藥錄》:"甘苦,平。"
            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苦,寒。"
            【功用主治】解表清熱,利濕解毒。治感冒,中暑,吐瀉,痢疾,瘧疾,黃疸,風(fēng)濕,跌打腫痛,瘡癰疥癬。
            ①《救生苦?!罚?治九竅出血,搗汁,酒和,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③《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煎湯浴身,散熱,消瘡腫痛。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④《廣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亂轉(zhuǎn)筋,腳氣腫滿。"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腫,黃疽。"
            ⑥《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風(fēng)濕。"
            ⑦《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解表發(fā)汗,消暑止渴。"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0.5~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感冒:黃荊葉一兩,路邊荊一兩,蔥,姜各二錢。水煎服。(《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
            ②治中暑嘔吐、腹痛、腹泄:黃荊葉二兩,紅辣蓼二兩,生半夏二兩。焙干研細(xì)末,煉蜜為丸,黃豆大。日服二次,每次二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
            ③治痧氣腹痛:新鮮黃荊枝頭嫩葉、新鮮辣蓼枝頭嫩葉各一兩(切碎),吳茱萸三錢(研細(xì))。同搗極爛,做成條狀錠子,曬干。用時(shí)取藥錠一錢,涼開水磨服。(《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④治瘧疾:黃荊葉六兩,煎水取濃汁一碗半服(發(fā)作前四小時(shí)服一半,二小時(shí)服一半。寒瘧或體弱不適用)。(《廣東中藥》)
            ⑤治腳蛀(腳癬):黃荊葉,搗爛罨上。(《綱目拾遺》)
            ⑥治毒蛇咬傷,滿身紅腫發(fā)泡:黃荊嫩頭,搗汁涂泡上,渣敝咬處。(《談野翁試驗(yàn)方》)
            ⑦治外傷、犬及蜈蚣咬傷:黃荊葉二至四兩,搗爛,擦、敷患處。(《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cè)》)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取鮮黃荊葉半斤洗凈,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時(shí)后過(guò)濾,再濃縮志100~120毫升。成人每次30~40毫升,日服3次。治療急性菌痢54例,均在服藥后第二天全身癥狀減輕,大便次數(shù)減少,體溫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膿血粘液便分別在2~7天內(nèi)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隨訪18例,未見復(fù)發(fā)。對(duì)慢性細(xì)菌性痢疾或作為預(yù)防服藥,也有一定效果。
            ②治療急性腸炎
            取鮮布荊(黃荊)嫩葉5塊煎服,每日1劑;或用布荊梗、葉1斤,煎成7500毫升,日服150毫升。治療40余例,一般服藥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開水沖泡代茶,有預(yù)防腸炎作用。
            清空輸入框

            在線工具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