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legend id="afmgz"></legend>
      <sub id="afmgz"></sub>
        <ol id="afmgz"><abbr id="afmgz"></abbr></ol>
          1. <ol id="afmgz"></ol>

            歷史來源
            1、由“馬服”氏改變而來。馬服本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趙奢于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此后,馬家后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dāng)時的右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fā)源地是扶風(fēng)。
            2、據(jù)《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后西域有姓“馬”者入內(nèi)地,即以“馬”為姓。
            3、又據(jù)《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zhǔn)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4、回族中馬姓這么多,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guān),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后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圣人”。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馬”姓是皇帝賜姓,回族又不似漢族那么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shù)。
            5、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后,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guān),據(jù)說在西漢時期,在現(xiàn)在的吉林省境內(nèi),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yǎng)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qū)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6、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xué)顯,改姓馬。



            遷徙分布
            馬姓最初發(fā)祥于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zhàn)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陜西省咸陽,在此后的時期內(nèi),馬姓不斷得以發(fā)展,并且有許多成為當(dāng)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并且最終使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fēng)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qū),后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qū)。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后發(fā)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笋R殷從軍作戰(zhàn),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xiàn)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qū),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qū)內(nèi)得到巨大發(fā)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閩、粵地區(qū)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fā)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馬姓開始有些移居于臺灣省,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當(dāng)今,馬姓為中國第十九位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qū)。馬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歷史名人
            馬融:東漢右扶風(fēng)茂陵人,著名哲學(xué)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xué)問的人,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對古代經(jīng)典研究非常之深,學(xué)生有千余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jīng)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馬良:東漢文士,學(xué)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dāng)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br /> 馬 援:東漢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為伏波將軍,后歷任太守,發(fā)展了相馬法。年六十余仍征戰(zhàn)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庇盅裕骸澳袃阂?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fēng)茂陵人(今陜西省興平東北),初為涼州刺史司馬,曾與韓遂割據(jù)涼州,后被曹操所殺。
            馬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人。三國名將,出身于涼州豪強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guān)隴,超據(jù)潼關(guān)拒守,操用離間計,使超與韓遂相互猜疑,一舉擊敗之。超率羌胡退出關(guān)中,轉(zhuǎn)戰(zhàn)隴上,殺涼州刺史,并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jīng)鲋蒈娛隆2痪?,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殺其妻子,超遂奔漢中依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助備擊破劉璋于成都。諸葛亮稱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驃騎將軍,領(lǐng)涼州牧。次年卒。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绷敛灰詾槿?,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jié)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郃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jù),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亮下謖于獄中,按律處死。亮為之流涕。
            馬 鈞:扶風(fēng)(治今陜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制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制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 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耍拼蟪?,被唐太宗賞識,任監(jiān)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dāng)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 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shù),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后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gòu)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并稱“馬夏”。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馬 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xué)者,回族,對佛學(xué)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quán)》、《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shè)色妍雅,恣態(tài)靜逸,有濃麗冷艷之韻而無媚俗之風(fēng)騷。夫亦工書畫,夫婦形影不離,同游京師,以繪事自給殊怡然。后夫亡歸里,仍事書畫,藝名日高,四方以縑素兼金前往求畫者益眾,好畫者亦皆來求授指法。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花卉圖》軸,圖錄于《神州國光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觀音像》軸著錄于《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乾隆元年(1736年)作《春花爭艷圖》軸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九年(1744年)作《桃花飛燕圖》軸由周懷民先生收藏;二十年(1755年)作《花鳥圖》軸藏常熟市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頁,藏南京市博物館。從藝活動約于康熙、乾隆年間。
            馬 可:當(dāng)代作曲家,音樂學(xué)家。江蘇徐州人 。生于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于北京 。1937在河南大學(xué)化學(xué)系學(xué)習(xí)并參加救亡運動,從事音樂宣傳??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參加河南抗敵后援會演劇三隊 , 任歌詠指揮同時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1939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音樂系學(xué)習(xí)、工作。創(chuàng)作了秧歌劇《夫妻識字》、歌曲《 南泥灣 》、《 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參加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 ,是主要作曲者。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魯藝在東北從事音樂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先后在中央戲劇學(xué)院、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央音樂學(xué)院、中國歌劇舞劇院及《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工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小二黑結(jié)婚》、評劇《志愿軍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并撰寫了許多音樂研究文章。他對中國新歌劇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戲曲音樂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yī),善醫(yī)馬,又喜醫(yī)龍,據(jù)說“乘龍仙去”。他被后世尊為獸醫(yī)始祖。
            馬皇后: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后。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預(yù)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后為太后,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后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馬太后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xué)家。一生博覽群書,歷二十年著成《文獻通考》,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以描寫王昭君的《漢宮秋》為其代表作。
            馬皇后: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稱帝時封后,生于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xiāng)新豐里。其父因仗義殺人攜女逃往定遠,將女兒托付給郭子興。郭子興夫婦遂把她收為義女,授以史書,教以女紅。馬氏長得雖不漂亮,但端莊溫柔,老成干練,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詩書,精女工,所以博得養(yǎng)父母的歡心和鄉(xiāng)親們的稱贊。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率數(shù)千人響應(yīng)劉福通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起義,占據(jù)了濠州(今鳳陽)。在皇覺寺當(dāng)和尚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由于他有勇有謀,連立戰(zhàn)功,得到郭子興的青睞,便將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為妻。
            馬世龍,明末將領(lǐng)。(1594~1634) 字蒼淵。寧夏衛(wèi)(今寧夏銀川)人。由世職武舉中試,歷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游擊,永平(今河北盧龍)副總兵,署任都督僉事、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總兵官,山海(今河北山海關(guān))總兵,崇禎六年(1633年)五月,蒙部插漢、虎敦兔連合河套各部大舉進犯寧夏,明廷任命馬世龍代理寧夏總兵官。半年之內(nèi),與來犯之?dāng)吃谫R蘭山一帶和玉泉營、棗園堡等地數(shù)戰(zhàn)皆捷,斬斃敵軍二三千之多,威名大震西陲。崇禎七年(1634年)病逝。追贈太子太傅,世襲錦衣僉事。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清末語言學(xué)家,曾赴國外留學(xué),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語法著作。
            馬敘倫:浙江省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后參加革命,歷任人大常委,政協(xié)、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馬君武: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xué)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xué),及長入廣西體用學(xué)堂。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yīng)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xué)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chuàng)辦廣西大學(xué),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復(fù)任廣西大學(xué)校長,次年病逝于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鉅子黑智兒之學(xué)說》、《代數(shù)學(xué)》、《礦物學(xué)》等書。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教育家。歷任幾大名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wù)院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馬連良:當(dāng)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yè)于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郭春山、茹萊卿等。先習(xí)武生,后改老生,10歲登臺,演出《定軍山》、《打棍出箱》等劇。出科后向?qū)O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xué)習(xí),并吸收余(叔巖)派藝術(shù)之長,經(jīng)長期藝術(shù)實踐,發(fā)展為獨樹一幟、風(fēng)格卓異的馬派藝術(shù)。



            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fēng)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fēng),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fēng)為扶風(fēng)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fēng)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郟 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jīng)唐、宋、元,元末復(fù)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wèi)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zhàn)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zhǔn),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nèi)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為華州。故城在現(xiàn)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后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2、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后,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后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后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設(shè)絳紗帳,前授生徒,后設(shè)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fēng)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jiān)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yè)堂”、“藏拙堂”、“青云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宗族特征
            1、馬姓在少數(shù)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十三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馬姓多位于西北地區(qū),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lǐng)域。
            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zhèn),世錫慶元宏。”虞東干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fēng),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賢中,經(jīng)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xùn),家傳尚質(zhì)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沖,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br />




            【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夫人賣餅;
            賢后含飴。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初大臣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少年好學(xué),精通《詩經(jīng)》、《春秋》??途又欣蓪⒊:渭遥谙略t令百官評論朝政得失,馬周代常何寫二十余條陳,太宗召見馬周,任他為監(jiān)察御史,后歷官中書侍郎、中書令。年輕的時候,馬周曾聽善相術(shù)的袁天綱說:“京城里有個賣餅的女人,以后當(dāng)有大富貴?!瘪R周娶了她,后來果然成了夫人。下聯(lián)典出東漢明帝皇后馬后,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后宮,從不因私干涉朝政。明帝死,其子章帝即位,馬后說:“我今后只是含飴弄孫,不管政事?!闭碌垡獮榫烁競兎饩簦R后不許。
            龍虎出谷;
            鸞鳳沖霄。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代郟城人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時即有大志“以功濟天下”,發(fā)奮苦讀兵書,沉勇多謀,后屢立戰(zhàn)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圖形繪于凌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是魁杰啊!”下聯(lián)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br /> 白眉繼烈;
            青海重光。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I今湖北宜城南)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中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學(xué)最高,俗稱“馬氏五常,白毛最良”。下聯(lián)典出東漢槐里侯馬騰,字壽成,隴西人。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官終衛(wèi)尉。青海東與北皆界隴西(屬甘肅?。?。
            白眉繼烈;
            絳帳授徒。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同上(上聯(lián))。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
            絳帳設(shè)教;
            銅柱立功。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援。
            追贈學(xué)士;
            御封真人。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明代禮部右侍郎馬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進士。為官門無私謁,論事寬厚,卒贈尚書兼學(xué)士。贈官兼職自愉始。下聯(lián)典出宋代進士馬鈺,字宜甫,扶風(fēng)人。傳說,大定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shù),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后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四家待詔;
            三代推官。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南宋畫家馬遠,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人。任畫院待詔,其畫風(fēng)遒勁嚴整,設(shè)色清潤,自成一格。他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有《踏歌》、《華燈侍宴》等傳世。下聯(lián)典出清代著名學(xué)者馬瀟,字宛斯,鄒平人。順治進士,曾任淮安推官,生平研究先秦歷史著有《繹史》、《左傳事緯》等,時稱“馬三代”。
            銅柱世澤;
            絳帳家聲。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設(shè)絳帳以授生徒。
            云臺列像;
            銅柱標(biāo)功。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卒后,其圖形繪于云臺閣。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援。


            〖馬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宜城五兄弟;
            元曲四大家。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lián)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其文詞豪放有力,頗含諷喻。作戲十六種,現(xiàn)存《漢宮秋》、《岳陽樓》等七種,散,工有《東籬樂府》。他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師皇乘龍去;
            伏波裹尸還。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黃帝時代著名獸醫(yī)馬師皇,善治馬,又喜醫(yī)龍,據(jù)說“乘龍仙去”。他被后世尊為獸醫(yī)始祖。下聯(lián)典出東漢名將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淵,茂陵人。他曾助劉秀攻滅隗器,擊破先零羌,為東漢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將軍。年八十年余猶征虞沙場。嘗謂賓客曰:“大丈夫立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庇盅裕骸澳袃阂?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焙蠊溆谲?。
            金樽宜醉酒;
            絳帳自生春。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事。


            〖馬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少女素雄才辯;
            仙姑雅號清浮。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之女馬倫,少年時就有辯才,嫁給同郡袁隗為妻,剛結(jié)婚,二人就辯論起來,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聯(lián)典指宋代扶風(fēng)人馬鈺,字元寶,進士及第,后來遇到重陽子王嘉,得道術(shù),與妻子孫氏同時出家修煉。孫氏仙去,人稱孫仙姑,號清浮山人。
            ----
            〖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遠浦帆歸曲致遠;
            長春留引經(jīng)季長。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下聯(lián)典指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馬季長,在聯(lián)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顛。
            ——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lián)。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有《南齋集》。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此聯(lián)為當(dāng)代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lián)。馬寅初,浙江嵊縣人。著有《新人口論》等。


            〖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具王佐才,筑砦釣渭;
            步隱淪躅,授業(yè)著書。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嗜學(xué),善《詩》、《春秋》。武德中輔州助教。不治事,去職,筑砦釣渭,后被重用。下聯(lián)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字貴與,欒平人。咸淳中漕試第一,博極群書,以蔭補承事郎。元初起為柯山書院山長,終臺州學(xué)教授。所著《文獻通考》,貫穿古今。
            烏威圣德,萬古流芳英烈將;
            玉面神光,千秋垂?jié)沙缛受姟?br />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lián)。馬信,原是鄭成功的一位部將,陜西人。到臺灣后,進駐彰化縣之燕霧上堡(即今陜西村),后不幸陣亡。后人為他立廟祭祀。廟在今臺灣漳化縣秀水鄉(xiāng)陜西村。
            設(shè)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
            鑄銅標(biāo)而載功績,青海重光。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馬融和馬良。馬融字季長,東漢茂陵人,歷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議郎。博學(xué)高才,為當(dāng)時通儒,常有生徒講學(xué),身后列女樂。著有《三傳異同說》,注經(jīng)籍多種。馬良,字季常,三國時蜀漢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學(xué),名字中都有個“?!弊郑R良眉中長有白毛,當(dāng)?shù)孛裰V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痹S劉備任從事、侍中。下聯(lián)典指馬援和馬騰。馬援字文淵,東漢茂陵人,少年時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歸光武帝。隗囂據(jù)隴西叛亂,馬援用米壘成山谷,為光武帝指畫形勢,得以破隗囂。后因功拜伏波將軍。率軍南征,平定交趾,立銅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馬騰字壽成,馬援后人。靈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亂,馬騰應(yīng)召從軍,因征戰(zhàn)有功,拜前將軍,封槐里侯。
            銅柱今猶未倒,愿吾宗后裔繼承,再鎮(zhèn)邊疆傳祖跡;
            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huán)立,重披古典講儒經(jīng)。
            ——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后人。





            【馬姓典故、趣事】〖畫虎類犬〗
            “畫虎類犬”源于《后漢書·馬援傳》。
            東漢馬援為國帶兵打仗,屢建奇功,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他不僅治兵嚴謹,打仗有方,還非常重視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們走上邪道。有一天,他聽說侄兒馬嚴和馬敦結(jié)交俠客,認為這樣下去會耽誤學(xué)業(yè),就寫信勸告他們說: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說壞話,就要像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龍伯高這個人厚重謹慎,謙遜廉儉,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們學(xué)習(xí)他。杜季良豪俠行義,能為人解憂,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們學(xué)習(xí)他,因為你們很難學(xué)到。學(xué)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xué)杜季良不成,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因為“狗”在古代也稱作“犬”。
            后來,人們把“畫虎不成反類狗”寫成畫虎類犬,用來比喻學(xué)習(xí)技能而學(xué)得不像的人。


            〖聚米為山〗
            劉秀平定了東方,解除了后顧之憂,即準(zhǔn)備謀取隴、蜀。為了進攻蜀地,他只有借道天水南下,過秦嶺進武都(今甘肅省成縣西),直趨陽平關(guān)。
            但隗囂此時對歸附劉秀有些動搖,后來干脆公開與漢朝對抗。馬援多次寫信勸說,他非但不聽,反而認為馬援背叛了自己。馬援見隗囂與劉秀徹底決裂,立即上書劉秀,表示愿意歸附東漢王朝,消滅隗囂,并將隗囂內(nèi)情及滅敵計劃面陳劉秀。劉秀便給他精兵5000,讓他駐扎在隴陜之間,招納隗囂部將,以分化瓦解隗囂,并牽制、消耗隗囂主力。
            后來,劉秀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親率大軍到了漆縣(今陜西省彬縣),因?qū)﹄]地山川要隘不甚了解,于是急召馬援面議權(quán)宜。馬援星夜趕到,他針對隗囂的用兵特點及軍事部署作了透徹的分析,還在劉秀面前聚米為山谷,顯示當(dāng)?shù)氐纳酱ǖ匦危该鞲髀繁R進退要道。這便是我國軍事史上最早采用的沙盤。劉秀隨即率軍數(shù)萬,依馬援計劃布置,不久就擊敗隗囂?!熬勖诪樯健币鄠鳛榧言挕?br />

            〖馬融絳帳〗
            東漢扶風(fēng)人馬融,字季長(或作“?!保?,他博治群經(jīng),而生性曠達,不拘禮節(jié)/他愛好音樂,彈琴、吹笛,并得其妙。著名學(xué)者盧植、鄭玄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常坐在高堂之上,懸掛著綠色紗帳,帳前教授學(xué)生,帳后排列婦女樂。見《后漢書·馬融傳》。后因以“馬融絳帳”等指講壇或老師。柳亞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訪奉呈一首》:“馬融絳帳多英杰,屈子《離騷》未寂寞?!?br />

            〖車水馬龍〗
            “車水馬龍”這則成語是從馬太后詔書中的話簡化而來,它形容車馬往來繁華熱鬧的場景。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jì)》,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倉頭衣綠,領(lǐng)袖正白,顧視御者,不及遠矣。
            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紀(jì)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wù)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贊她是個能干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nèi)。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由于她一直沒有生育,便收養(yǎng)了賈氏的一個兒子,取名為劉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后。
            馬氏當(dāng)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
            馬皇后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并問她應(yīng)如何處理,她看后當(dāng)場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預(yù)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動去談?wù)摮⒌氖隆?br /> 明帝死后,劉煌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據(jù)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guān)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guī)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第二年夏天,發(fā)生了大旱災(zāi)。一些大臣又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并且為此專門發(fā)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于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關(guān)系?要記住前朝的教訓(xùn),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dān)任重要的職務(wù),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后,怎能再讓馬氏走老路呢?”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盡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墒?,他們不反躬自責(zé),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cè)?,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游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眼綠色,領(lǐng)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dāng)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zé)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么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馬相伯三戲袁世凱〗
            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晚號華封先生,丹徒(今鎮(zhèn)江市)人,他學(xué)貫中西,睿智過人,是清末維新派知識分子,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辦外交、搞洋務(wù)主要倚重于他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愛國人士。
            1862年入耶穌會,后獲神學(xué)博士學(xué)位。1869年升神父。曾任上海徐匯公學(xué)(現(xiàn)徐匯中學(xué))第一任華籍校長、清政府駐日使館參贊。1903年創(chuàng)辦震旦學(xué)院。1905年創(chuàng)辦復(fù)旦公學(xué),并兩度擔(dān)任該校校長(監(jiān)督)。1907年參加梁啟超組織的政聞社。1913年,應(yīng)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擔(dān)任北京大學(xué)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不顧92歲高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后與宋慶齡一起領(lǐng)導(dǎo)“救國會”奮勇抗日,被譽為愛國老人。1937年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委員。遺有《馬相伯先生文集》。
            1882年,李鴻章派馬相伯與其弟馬建忠會同水師提督丁汝昌赴朝鮮平定“壬午”政變,使國王李熙得以復(fù)辟,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動。其時袁世凱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軍官,對馬相伯執(zhí)弟子禮。開始,馬相伯很欣賞他的機敏和善解人意,曾應(yīng)袁的請求,向李鴻章推薦他為駐朝商務(wù)專員,于是袁對馬更加恭謹。
            但袁世凱終于暴露了丑態(tài),有一次,他竟向馬相伯請教如何在官場能夠脫穎而出,平步青云。馬相伯這才知道他是個官迷心竅的“祿蠹”,就戲謔地說:“唯有厚賂宦官,由宦官而結(jié)識親貴,即可越級超升,甚至做撫臺也不難?!痹绖P竟把馬的戲言當(dāng)真,成千上萬地花銀子去交結(jié)宦官,果然官運亨通。后來袁氏拜倒慈禧的足下,成為榮祿的黨羽,干出一系列壞事,權(quán)欲惡性膨脹,終成竊國大盜。馬相伯每悔自己當(dāng)年的戲言。
            袁世凱坐上民國大總統(tǒng)的位子后,請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總統(tǒng)顧問官,想通過馬相伯籠絡(luò)社會精英分子,但馬相伯絕不屈從袁世凱。有一次,袁對馬說:“現(xiàn)在人民不知敬事長上,國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馬相伯的幽默風(fēng)趣勁兒上來了,漫應(yīng)之:“君所指者,殆即磕頭請安之謂乎?果爾,便足以邦安、國治、天下平;則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頭,晚參一拜,天天不懈,為天下倡導(dǎo)!”這次袁世凱知道馬先生調(diào)侃他,只好嘿嘿地打哈哈。
            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氏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袁氏稱帝前派他的大兒子袁克定設(shè)盛宴敦請馬相伯、嚴復(fù)等社會名流,征求帝制意見,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兩可,唯有馬相伯不肯含糊,堅決反對帝制。會后還寫了文章《國民大會說》,登在《益世報》上公開倡“民主為邦本”之說。但袁氏皇帝癮太大,根本聽不進這些逆耳的諍言,悍然改年號為“洪憲”,做起皇帝來。結(jié)果遭到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只過了八十三天皇帝癮就一命嗚呼了。
            馬相伯仍不放過他,隨口占了一聯(lián),戲稱袁氏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陳湯’”。六君子、二陳湯,都是中藥湯頭名,湊巧袁氏生前唆使楊慶、嚴復(fù)等六人組織“籌安會”,為袁氏帝制鳴鑼開道,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二陳湯,指當(dāng)時蔡鍔、呂公望等高舉反帝討袁大旗后,全國反帝制的浪潮洶涌澎湃,原來是袁氏心腹的四川督軍陳宦、河南督軍陳樹藩和湖南督軍湯薌銘一看風(fēng)頭不對,也通電反對帝制,尤使袁氏氣得要命。馬相伯抓住這個巧合,作了一聯(lián)最后一次戲謔愚蠢至極遺臭萬年的袁世凱。


            〖馬、王對笑〗
            隋朝時,有一位姓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姓馬的人便嘲笑“王”字說:“你這個‘王’啊,原來本姓‘二’,只因為你漫天走來,所以用‘釘子’釘住了你的鼻子?!毙胀醯娜肆⒓磻蚺榜R”字:“你這個‘馬’(馬)啊,原來本姓‘匡’,拗著你的尾巴往東北走,你的背上馱著王郎?!倍烁饔鲇哪呤郑粫r大笑盡歡。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馬皇后不封娘家人〗
            明朝的開國皇帝叫朱元璋。他的妻子馬皇后從小受苦,人品很好。馬皇后還幫助朱元璋處理過好多大事,表現(xiàn)得很有遠見。
            朱元璋當(dāng)上皇帝以后,給好多功臣封了大官。對馬皇后的娘家人(歷史上叫外戚),他打算也封官,讓他們掌大權(quán)。
            可馬皇后堅決不同意。她對朱元璋說:“你把國家的官職俸祿給了自己家里的人,這是非法的呀!”
            朱元璋說:“你是皇后。給皇后的親戚封官,歷朝歷代都是這么做的?!?br /> 馬皇后擺著手說:“你想過沒有?國家的法令是你這個當(dāng)皇上的定的,你凈讓文武大臣不要為自己人謀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氣呀?”
            朱元璋不說話,馬皇后知道他還沒想通,就笑了笑,說:“你不必怕我為難。我的親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讓沒有才能的人當(dāng)官掌權(quán),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們的關(guān)系遠近。你說對不對?”
            朱元璋也笑了,連連點頭說:“你這么有心胸,我太高興了。”
            馬皇后坐下來,嘆了一口氣,說:“我雖是個女流之輩,可也聽過歷朝歷代的故事。有許多皇后的娘家人當(dāng)了大官,就胡作非為,攪得朝廷上下不安。別人也不敢管,結(jié)果鬧出不少亂子。你可不能像從前似的,只顧讓我的親戚們高興,不管國家今后的安寧。我沒什么見識,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來,我就不答應(yīng)!”
            接著,馬皇后還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外戚專權(quán)的危害,說明用人辦事要有遠見的道理。朱元璋聽了,十分佩服,答應(yīng)立刻停止封馬家人當(dāng)大官。
            由于這么做了,明朝后來很少有外戚干預(yù)朝政造成的大亂子。這跟馬皇后的遠見卓識很有關(guān)系。


            〖大腳馬皇后〗
            馬氏腳大,隨夫行軍方便,她不僅為丈夫掌管文札,而且還經(jīng)常出謀劃策,甚至朱元璋沒料到的事,她都預(yù)見到了。一次,朱元璋主力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躡其后,必相隔”,于是馬氏便立即帶領(lǐng)眷屬和后勤也隨之渡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后慮”,馬氏的足智多謀使義軍避免了一場慘重的損失。
            大軍過江,占據(jù)了江寧(今南京)。朱元璋戎馬倥傯,戰(zhàn)無虛日。兵將席不暇暖。馬氏親自率領(lǐng)將士眷屬給士兵縫洗漿補,有時徹夜不眠。士兵們很受感動,打起仗來都以一當(dāng)十拼命向前。
            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后共生五子,教子很嚴。一次,因小王子頑皮,不聽管教,老師李希顏一氣之下,不慎用筆管戮傷了他的額角。小王子哭著跑去告狀,朱元璋聽后勃然大怒,馬皇后忙從旁勸解:“幾有使制錦而惡其翦者;夫曲謹婦輩之愛也,而以責(zé)師傅可乎?”朱元璋聽了,覺得有道理,不但沒有懲辦老師,反而把他提升為左春坊右贊善。朱元璋對馬皇后十分敬重和信賴,要求女史官把她的見解、建議記入史冊,用來教育后代。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故,終年51歲。后與朱元璋合葬在南京鐘山南麓明孝陵。


            〖馬皇后“露馬腳”〗
            馬氏馬大腳乃明代開國皇后,朱元璋的老婆,她的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個十分奇特的現(xiàn)象。她生于書香門第,能文能武。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為時尚的元季,她居然就敢堅不裹腳,并以一雙天足自豪。她懲奸佞毫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誠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她奇計迭出,妙語連珠。有關(guān)她的或令人開心捧腹,或令人沉思驚醒,或令人驚奇瞠目,或令人感慨心酸的故事,汗牛充棟。
            相傳,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年輕時與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jié)了婚。這位馬姑娘長著一雙未經(jīng)纏過的“天足”。這在當(dāng)時是一大忌諱。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以后,仍念馬氏輔佐有功,將她封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龍恩”雖重,而深居后宮的馬氏卻為腳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從來不敢將腳伸出裙外。一天,馬氏忽然游興大發(fā),乘坐大轎走上金陵的街頭。有些大膽者悄悄瞧上兩眼,正巧一陣大風(fēng)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赫然入目。于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轟動了整個金陵城。從此,“露馬腳”一詞也隨之流傳于后世了。



            【馬文化成詞典故】

            〖白馬馱經(jīng)〗
            相傳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經(jīng),印度僧人竺法蘭、摩騰用白馬載佛經(jīng)至洛陽,后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見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谷水》。清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jīng)異昔時?!?br /> 〖白馬青絲〗
            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說;“青絲白把壽陽來?!焙髞砗罹芭褋y,果然乘白馬,兵都穿著青衣。見《梁書·侯景傳》。后以“白馬青絲”指叛亂。清黃景仁《壽陽》詩;“地經(jīng)白馬青絲后,山在風(fēng)聲鶴唳中?!?br /> 〖白馬青流〗
            唐末,朱溫謀士李振不是進士出身,很痛恨進士出身的大臣,他慫恿朱溫,將宰相裴樞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殺于白馬驛,投尸黃河。而且說:這些人自稱清流,是應(yīng)該把他們投入濁流。見《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后稱其事為“白馬清流”。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五:“恩牛怨李誰家事?白馬清流異代悲?!?br /> 〖萬馬齊喑〗
            宋時,西域進貢一馬,頭高八尺,龍顱而鳳膺,虎脊而豹章,到養(yǎng)馬房里,振鬣長鳴,萬馬皆暗。見宋蘇軾《三馬圖贊引》。后以萬馬齊喑喻沉悶的局面。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碧雞金馬〗
            西漢時,傳說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朝廷派諫大夫王褒往祀。見《漢書·郊祀志下》。后用為蜀地或赴蜀使臣的典故。清丘逢甲《來詩有憂滇意三疊前韻》:“碧雞金馬終無恙,休向鄉(xiāng)關(guān)起暮翻。”
            〖非驢非馬〗
            西漢時,西域龜茲王多次來朝賀。他喜愛漢衣服制度回國后也治宮室,作徼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處處模仿漢朝。外國胡人都說:“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贏也?!币姟稘h書·西域傳下》。贏,即騾,由馬驢雜交而生。后因以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瞿秋秋白《亂彈·新英雄》:“不是活人說的話,也不是死人說過的話,而在于非驢非馬的騾子話?!?br />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zhàn)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老馬識途〗
            相傳春秋時,齊桓公與大臣等仲、隰朋進攻孤竹國,回來時迷了路。管促說:老馬能識途。于是讓老馬在前面走,大家跟著,果然找到了歸路。見《韓非子·說林上》。后以“老馬識途”等喻富有經(jīng)驗或富有經(jīng)驗的人。汪趙執(zhí)信《為求書者所苦戲題長句》:“諸君且休共和談,老馬識途猶尚堪?!?br /> 〖盲人瞎馬〗
            東晉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賽說驚險的話,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愷之說:“井上轆轤臥嬰兒?!币笾倏坝形粎④娫谧詈笳f:“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币笾倏绊鹨荒?,聽后說:“咄咄逼人!”見《世說新語·排調(diào)》。后以盲人瞎馬等比喻處境危險或冒險。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br /> 〖指鹿為馬〗
            秦權(quán)臣趙高,為試探大臣們對他的態(tài)度,在秦二世面前,指著一只鹿,硬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這是鹿?!眴栕笥胰耍械呐纶w高,說是馬,有的不說話。也有說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趙高的暗算。從此群臣都怕趙高。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后以“指鹿為馬”等比喻顛倒黑白?!缎咽篮阊浴ゅX秀才錯占鳳凰儔》:“東床已招佳選,何知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zé)言,終難指鹿為馬。”
            〖驥伏鹽車〗
            寓言故事:有匹上了年紀(jì)的好馬,“服鹽車而上太行”,結(jié)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還是上不了山。伯樂看到后,給它卸下車轅哭,這匹馬也“仰而鳴,聲達于天”。見《戰(zhàn)國策·楚策四》。后以“驥伏鹽車”喻才能受到壓制。明吾丘瑞《運甓記·辭親赴任》:“爭奈塵理,未逢鑒識,譬之劍沉豐獄,驥伏鹽車?!?
            清空輸入框

            在線工具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