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legend id="afmgz"></legend>
      <sub id="afmgz"></sub>
        <ol id="afmgz"><abbr id="afmgz"></abbr></ol>
          1. <ol id="afmgz"></ol>

            吳潛

            【簡介】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fā)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diào)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生平
            橫亙皖浙邊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關(guān),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上演過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故事。關(guān)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云”之譽,其“山若城廓之狀,風土有生化之機”,這就是一代名相吳潛的故里。
            吳潛1195年誕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歲的吳潛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一,成為寧國1300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狀元。吳潛初授承事郎、簽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后逐步升遷,歷任太府卿表權(quán)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權(quán)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以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淳佑十一年(1251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吳潛為人正直不阿,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權(quán)掌六部,他都以正直無私、憂國憂民、忠義愛國聞名。時值南宋末年,蒙古大軍不斷南侵,吳潛于民族危亡之際出任宰相,頗想力挽狂瀾,救國家于不墜。他曾對宋理宗趙昀驚呼:“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yī)亦望而驚矣!”又曾上書議政:“邊事當鑒前撤以圖新功,楮弊當權(quán)新制以解后憂”。在上丞相史彌遠論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節(jié)奉給,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潔之人.五用良將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對蒙古,吳潛主張和、守、戰(zhàn)三者結(jié)合:“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zhàn)為應?!钡牵捎谀纤瓮醭母瘮?,吳潛的雄圖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對立趙禥(即宋度宗)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職,貶黜廣東潮州,任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不久,吳潛即憂憤去世。后來趙宋王朝為吳潛恢復榮譽,追贈少師。
            為旌表吳潛及族人,吳潛故里云梯建有“三賢祠”,寧國縣城敕建有“狀元坊”(已廢)。
            開慶元年,理宗封誥曰:吳潛“天資忠亮,問學淵深。負經(jīng)綸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指陳讜論既有保安社稷之謀,措置時宜尤著瀝膽洗心之策”。
            《義門吳氏譜》中稱吳潛為:“宋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開國公加崇國相國慶祝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
            清空輸入框

            在線工具導航